四环素牙严重影响美观,临床上长期以来应用各种方法进行漂白。Klusmier[1]早在60年代末期就将10%的过氧化脲置于特制的托盘中,患者可在家自行漂白。1989年,Haywood等[2]报道了活髓牙夜间漂白技术(nightguardvitalbleaching,NGVB),因其方便、有效、安全而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。
一、方法
患者从牙医得到特制的塑料托盘和漂白药物,该药物通常是含10%~16%过氧化脲的漂白液或漂白凝胶,也有的含6%或10%的过氧化氢。使用时将漂白药物置于托盘的药囊中,每晚戴用,次日清晨取出,连续2~5周[2],即是NGVB,也称医生指导下的家用漂白(dentist-prescribedhome-appliedbleaching)。患者还可以直接从商店购得一套漂白药物和用具,依说明自行操作,用法与NGVB基本相同,称为OCT技术(over-the-countertechnique)[1]。过氧化脲较过氧化氢温和,专家推荐使用高粘稠度的过氧化脲凝胶,因其可在口腔中保持较强的活性[3]。
二、四环素牙着色机理
四环素类药物是广谱抗生素,曾广泛用于临床。1950年,人们发现四环素类药物可使牙着色,并导致釉质发育不全。在牙齿发育的矿化期,四环素分子可与牙体组织内的钙结合,形成极稳定的螯合物,沉积于牙体组织中,使牙着色。由于羟基磷灰石晶体的表面积在牙本质中远大于在釉质,因此着色主要发生在牙本质中。着色牙齿初呈黄色,在阳光照射下呈现黄色荧光,以后颜色逐渐加深。由于阳光的催化作用,切牙唇面首先变暗,而后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黄色]。不同种类的四环素类药物可使牙齿染着不同颜色,例如去甲金霉素使牙齿呈黄色,金霉素使牙呈灰棕色,土霉素使牙齿呈浅黄色]。
三、漂白机理
过氧化氢作为强氧化剂用于牙齿漂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,过氧化脲分解后生成过氧化氢、脲、二氧化碳和氨等,其漂白活性成分是过氧化氢,10%的过氧化脲大致与3%的过氧化氢相当]。漂白机理目前有两种解释:一种认为漂白剂使釉质表面脱矿,透光性减弱,从而遮住牙本质的颜色[7]。扫描电镜研究显示,漂白剂可使釉质表面呈蜂窝状结构,出现一定程度的脱钙溶解和微孔。这种类似酸蚀样的改变使釉质呈白垩色,降低了釉质的透明度,使着色的牙本质不反映出来或反映度降低。随着釉质的再矿化,牙色又反映出来,因此,漂白一段时间后牙色复原。另一种解释是氧化物小分子穿透釉质,与牙本质中的色系基团结合、反应,改变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颜色而达到漂白的目的。Haywood研究发现,过氧化脲可渗透釉质,不与漂白剂接触的部位同样可以变白,说明漂白剂在牙釉质和牙本质中有运动。有研究发现,漂白后对牙齿的光泽基本没有影响,漂白的牙齿在1个月后可恢复光泽。如果漂白后使用含氟牙膏以加速釉质的再矿化,使之填平釉质表面的微孔,牙齿的光泽恢复更快。表明釉质的脱矿和再矿化并不是决定漂白后牙色改变的唯一因素,漂白剂在牙本质中也有作用。